1月17日,《求是》杂志刊出了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撰写的题为“坚持公平公正 深化高考改革”的文章。新年才刚刚开始半个多月,来自教育部高层的两篇文章,让“高考改革”这一老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1月3日,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头条位置刊登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6000余字的长文,《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虽然全文仅有不足300字的篇幅论及高考改革,但文章随后在网络媒体上引起热议,被解读为“中国高考改革的路线图”。
而比照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难发现,袁贵仁部长在文中重申了“纲要”中的要求,而非一些解读者认为的“首次”披露某些信息。
袁贵仁部长在文中提出的思路,体现了“纲要”的精神。比如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比如“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舞弊行为;比如“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
而在实践中,这些改革已经逐渐开始实施。如从2010年起,天津市对高考英语科目的听力考试进行调整,由“一考定乾坤”增加为两次机会,高考英语听力考试不再随同全国统一高考举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高考制度也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在袁贵仁部长的文章发表十多天之后,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在为《求是》杂志撰文时强调,“公平”是高考改革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他引用了一个数字:2007年恢复高考30年之际,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中国青年报》做过一个大型公众调查,其中95.7%的人认为全国统一考试的高考制度是现阶段最公平的制度之一。
他列举了关于高考改革的两派极端观点:有人认为高考扼杀学生个性、忽视高校及地域差异,建议取消全国统一考试,代之以各高校完全的自主招生。个别人甚至把考试竞争带来的学习压力,简单地理解为高考的“罪恶”,把高考推向素质教育的对立面。还有一些人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呼吁取消高校自主招生、加分等高考政策,使高考回归“唯分数论”,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评卷、统一录取的绝对“大一统”。
但戴家干指出,这两种观点都存在显而易见的弊端。一方面,如果取消全国统一高考,代之以各高校自主招生,势必大大增加考生的备考负担和考试成本。这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考生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考生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同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社会诚信体系缺失,监督、制约机制尚不健全,权力寻租等招生考试腐败现象屡有发生,实行完全的高校自主招生,也很难保证高考公平。另一方面,如果实行绝对的“大一统”,不仅一些特殊人才难以选拔上来,一些对人才有特殊要求的专业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
戴家干还认为,高考改革的必然选择是“评价”。用评价的理念和方法改革高考,就是要深层次地发掘数据背后所蕴含的考生个性化信息,实现对考生个性、特长、专业性向等多方面的考察,完成对考生的综合评价,从而为其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指导。
他说,教育相对发达的英、美、俄、日、韩等国家,纷纷根据本国实际和社会特点,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总体上呈现出“统一考试和多元评价相结合”的发展方向。这也是当今世界考试制度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
此外,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2010年也曾撰文论述高考改革。他认为,我国现有考试招生制度是长期形成的,涉及因素多,情况复杂,社会敏感度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首先要“坚持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目前的高考制度仍然是保障教育公平的基本制度。其次,是改革高考制度。
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袁贵仁部长也明确表示——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没有统一组织的高考,同样会出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