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东部的台州蛇蟠岛景区推出一项“另类奖励”:凡考上重点院校的台州学生,以及在读的重点院校台州籍学生,都可在该岛最漂亮的石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籍贯、所上大学的名称,作为光耀门楣的见证。
炒作高考状元,已是屡见不鲜。每年高考之后,各路商家纷纷开炒,闹得沸沸扬扬。然而“状元”毕竟只是凤毛麟角,即使加上“探花”、“榜眼”,也是少而又少,因此商家能否捷足先登,在“状元”炒作中分一杯羹,也是一个变数。相形之下,今天台州蛇蟠岛景区的新招显然是另辟了蹊径。比之于炒状元,蛇蟠岛景区的新招庶几可称为炒“举人”,凡是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都可以“刻石留名”,这么一来无论是炒作的规模、炒作的范围,还是炒作的影响,都会比单炒状元成几何级数的放大。
相关评论:最不需要关注的就是高考状元
蛇蟠岛景区称,“刻石留名”不仅对考上了大学的学生和其家人是种荣誉纪念,而且对还未参加高考的学生也将是种鞭策。以后每年高考,台州的家长就会把孩子带到这里加以鼓励。因为“刻石留名”,蛇蟠岛景区会成为当地人情感寄托的平台。倒是坊间的议论一针见血:景区此举不过是一种商业运作,遮遮掩掩的后面,就是为了挖人们的钱袋。“刻石留名”炒“举人”不是免费午餐,8厘米×8厘米的黑色大字,每个大字收费30元。考生的姓名、籍贯,加上所上大学的名称,至少十来个字,这么算下来,一个“举人”会给景区带来300元左右的进帐。300元不算多,然而“举人”颇多,用市场行话讲,这就叫薄利多销了。而以后家长把孩子带进景区搞鞭策要买门票,鞭策越多,门票卖得越多;考上了大学为“光耀门楣”,又会来“刻石留名”,如此循环往复,景区财源绵绵矣!
考量一个学生的标准,并非只是看其有没有“金榜题名”,然而随着一次又一次炒作“高考状元”,人才评价的标准被模糊了,素质教育的呼声被淹没了。面对这几年愈演愈烈的高考“状元热”,不少地方都出台相关政策淡化高考名次,为炒“状元”降温,这种理性做法,引来好评如潮。然而台州蛇蟠岛景区却反其道而行之,变本加厉开始了炒“举人”———如果说这也叫“创意”,那么这个“创意”除了一个“馊”字,还能有别的什么吗?
作者:奚旭初
追捧尖子生 正在追上歧路
“刻石留名”与“邮票画像”强化功名崇拜
北大清华等名校录取工作10日开始,与之同时有媒体报道,台州蛇蟠岛景区发布一条消息称:凡台州籍考取重点大学的学生,均可报名将自己的名字刻录在该景区石壁上,以“流芳千古”;该日另有消息称,浙江省温州市邮票公司推出个性化邮票,凡高考成绩进入地、市前20名或县(市、区)前10名,就可以将自己的肖像搬上个性化邮票。
其实,这些年,每至高考结束,总会上演林林总总的追捧尖子生、炒作高考状元行为。今年出现的“刻石留名”与“个性化邮票”动作,却更加极端。这样的“优待尖子生”活动,以诸如“流芳千古”、“金榜题名”、“喜上眉梢”等等语词为主题,打着的是所谓“激励今后的考生”的旗号,在笔者看来,这些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只不过是“高考经济”的一种新的开发形式而已。却充满极其强烈的“高分崇拜”与“状元情结”。比如,诸如“流芳千古”、“金榜题名”这样的主题,就透着强烈的恶俗气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封建的科举文化的幽魂不散。而这种以“分数论英雄”的做法,泛溢着浓烈的追捧和热炒高考尖子生的气息,容易助长少数所谓优等生的虚荣膨胀心理,也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某种心理伤害,其最大的负面效应则在于,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显然,不论是台州的“刻石留名”,还是温州的“个性化邮票”,本身都赋含着特定的商机。比如,台州景区之所以开发“刻石留名”这样的景点,其目的就是借此招徕游客,在高考被人关注的今天,可以想象,这样的景点很容易被制造成一个对家长和学生有着“精神刺激”的处所;而考生要真正让自己的肖像搬上“个性化邮票”,最起码要支付2000元以上的不菲经费。正是因为这样的“市场”与“商机“,商家推出这样的“优待尖子生”活动。
问题是,这样盲目造势的“高考经济”,公然地以分数为界限,来对待不同的考生,实际上就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助推,其必然会给一些考生和家长增添不应有的负担与压力。作为一种商业经营活动,本身必须具备应该有的商业道德,这也是市场经济必须是道德经济的一种要求。因此,这样对尖子生的过度追捧的行为,从根本上背离了人文高考的精神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不道德的经济。
在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必然推动教育功能的多元化。现代教育理念,更强调人文关怀,更强调人本精神,更强调对人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品质的关注。对人才的评价体系,也必须抛却“唯分数论”的原则。正因如此,旧式的“状元思维”和“状元情结”只能是一种流俗、一种糟粕,应该“封存”起来,而不是张扬。
诸如“刻石留名”与“个性化邮票”的动作,也极大地有悖于现代社会的荣誉文化精神,它只能滋生出消极落后的文化导向,造成家长与考生对“高分者”的盲目、艳羡和向往。这本身就是对现代素质教育的一种异化,渲染的是“唯分数论”,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应试教育”的回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