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准确定位特色培养校企结合育人才
近日,笔者在地处齐鲁昌潍平原的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采访时,听到了这样一则消息:进入3月以来,省内外三十余家畜牧企业纷踏而至,“招兵买马”,面对近两千名应届毕业生,该校却无毕业生可荐,怕“得罪”了用人单位而道歉不迭。原因何在?原来,在去年12月的“2007届毕业生双选会”上,省内外的409家企业带来的8200多个就业岗位,早就把今年的毕业生抢聘一光!
这的确是个新闻!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今天,山东牧院办学缘何如此红火?
山东牧院的前身是国家级重点中专——山东省畜牧兽医学校,1955年创建于泰山脚下,1960年迁至潍坊。2000年试办高职专科,2002年4月,晋升更名为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成为山东惟一一所国办畜牧兽医高等学府。
要办成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每一所学校必须首先回答的命题。升格之后,牧院领导班子没有盲目乐观,而是对他们即将亲手打造的新学院进行了理性分析。他们认为:尽管学校已升高职,但无论从生源、师资、设备到经验,都难与本科院校相比,难以“高”而“全”。这是校本之短。但是,校本之长在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优化配置了教育资源,积淀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并在业界形成了良好口碑,“学养殖技术,到山东牧院”,已成为畜牧行业的广泛共识,这是无与伦比的财富。加之有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培育,蓬勃发展的畜牧业必然使牧业职业教育的需求更加旺盛。所以,牧院将所有的精力与心智,都放在为畜牧业培养生产一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上,在“精”而“专”的养殖类专业上苦心经营,办让学生身价倍增的“专卖店”,而非小打小闹的“杂货铺”,从而扬长避短,彰显特色。
牧院人深知,“特色”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定位准确,“特色”便孕育其中。
定位已经清晰准确,但怎样培养?
牧院人首先想到的,学生要“适销对路”,必须合企业用人的胃口! 像企业员工培训那样,山东牧院对学生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早上集体跑操,晚上统一自习;校园卫生要清理,宿舍内务要评比;晚上10点准时睡;不准夜不归宿等等。为什么?因为畜牧行业的岗位,需要从业者有很强的组织纪律性、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因为要和农民打交道,必须端庄文雅、朴素严谨。几年下来,严格管理,使学生养成了做事认真、严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
与之相反,山东牧院的教学培养却是“开放式”的,这突出表现在校与企的“四个结合”上。
第一个结合,体现在设置专业、课程建设上。学院每年都深入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对人才培养规格、质量、数量等进行分析论证,科学掌控。使专业调整既快又准,顺势而为;教学内容贴近市场,绝不滞后。由此形成了以畜牧兽医、兽医、畜牧、动物防疫与检验、饲料与动物营养等品牌专业为主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专业体系;以岗位群为目标,依据行业所需要的能力要素设置课程,按照畜牧生产周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建立了以“岗位—综合能力—能力要素”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教研室的组建,也按生产门类划分,设立了猪病、牛羊病、禽病、特种动物养殖等专业教研室。
第二个结合,体现在具体的实习、实训教学环节中。牧院整个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规定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为1:1,专业课理论考试与技能考试,各为1/2的权重,制定了《实践技能训练及考核标准》,确定了219项学生必备实践技能。技能不过关,则该门课不及格。从进校到毕业,牧院学生必须过“三关”:见习关,参观、了解养殖企业,建立感性认识;生产实习关,结合所学课程参加生产实训,将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巩固完善自身认知与理论体系;毕业实习关,到企业、下基层,“真枪实弹”,“学”、“用”转换。为此,牧院紧紧抓住“两手”:一手抓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结合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教学”,建成了集教学、科研、开发、服务、示范为一体的集团化、规模化、现代化的校内外教学、实训基地。拥有现代化的GMP标准天宇兽药厂、天宇饲料厂、鸢疆乳品厂、动物医院及占地千余亩的畜牧高科技示范园等,基本实现每个专业都有实训基地的目标。学生在基地边学习边生产,提高了实践技能水平,培养了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手抓校外教学基地开发。在全国,牧院和四百余家畜牧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北京大北农、南京中牧、潍坊紫鸢、聊城金牌、昌邑新昌、青岛易邦、兖州绿源等46家畜牧龙头企业成为牧院稳固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校内外基地的有机结合,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可靠保证。
第三个结合,体现在“订单式”培养上。山东牧院借鉴企业现代管理和经营理念,与北京大北农集团联合创建了“大北农潍坊学院”,开办了“大北农班”。企业向学校提交用人计划,并对未来需求人才的质量、规格做出科学预测,还对学校的课程及专业设置、学生教育与管理等提出建议,由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科研、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成了订单式培养的——“大北农模式”。三届大北农班学生现已完成学业,奔赴大北农各工作岗位,其工作表现深得企业好评,显示了订单式培养模式的优越性。目前,该院与“宝来利来”、“恒丰强”、“潍坊百德”等有关企业的深度订单式培养也正在运作中,充分展现了订单式培养的强大生机与活力。
第四个结合,体现在“双选会”之中。牧院每年都举办“毕业生双选会”,除了为企业招聘和毕业生就业搭建服务平台,还把“双选会”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晴雨表”。从“就业工作高层论坛”到“企业代表座谈会”,从用人单位的招聘意向到毕业生应聘情况,无时无刻不在校正着学校的“设计和生产过程”。
严格的管理,仿真的教学,锻造出熟练的操作技能,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脱销”自在情理之中。如今,在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中,有的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有的走上各级行政、技术领导岗位;在自主创业的商海骄子中,资产过百万的有数百之众;资产过千万乃至过亿元的也不乏其人。如山东金牌畜禽实业公司董事长杨德福、兖州绿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晓玲、山东华尔康兽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华、潍坊华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正军等都是该校毕业生。他们为带动一方农民致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难怪山东一位省领导为她题词:“山东畜牧科技人才的摇篮”、《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刊文赞誉她为“农民致富的靠山”!
借企业之手,筑市场之路,这是牧院人的得意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