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一直纳闷,以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为主要生源的民办小学,明明是在用“自费”的方式帮助国家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明明是在弥补政府办学滞后甚至失误造成的损失,可教育主管部门不但没有感恩、回报之心,反而长期用苛刻的条件限制他们,稍不达标,一纸通知就将他们取缔,导致许多学生从此辍学。
但这种奇怪的现象正在改变。据近日《大河报》报道,郑州市二七区刚出台的《关于规范民办教育管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以往一些因条件达不到验收标准的“黑户”学校,不再简单地取缔,而是逐步在教学、管理、待遇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如在土地利用、改善办学条件、教师培训、配备课桌凳子等方面给予优惠或资金补贴。10月30日,郑州市二七区委对辖区内10所民办学校进行了每校1万元的资金奖励,并对50名民办学校的优秀教师予以每人600元的表彰奖励。
为什么会有“黑户”民办学校?从表面看是因为多数民工子弟学校达不到管理部门制定的办学档次而没被批准。但有关部门却从来不愿意这样去想:城市某些区域为啥会产生民工子弟学校?还不是因为教育管理部门缺乏前瞻性,至今还没在那里建起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并且上得起的公办学校?如报道中说,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其子女到公办学校上学时需要提交各类证件,多数家长受不了这些麻烦;民工子弟学校招生灵活,随到随收,公办学校却做不到;民工子弟学校里的孩子都来自农村,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基本相同,孩子在这里会更快乐;公办学校不安排住宿,而民工子弟学校却能安排,给忙于生计的家长提供了许多方便等等。既然民工子弟学校拥有这么多存在的合理性,为啥要制定那么高的准入门槛?
更重要的是,如果民工子弟学校办得和公办学校一样豪华,在国家不拨款的情况下,办学者能拿出这笔钱吗?即使他最终筹到钱建起了达标学校,也必须靠收缴比公办学校更高的学费来维持运转,这对外来务工者子女来说,能缴得起吗?如果因取缔这类学校而导致许多打工者子女辍学,政府靠什么实现义务教育?有人会说,如果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太差,学生的安全、卫生等问题就得不到保障。这种说法的动机是好的,但我要问:解决这类学校的安全、卫生问题,难道没有其他任何办法,只有取缔这一条路子可走吗?绝对不是这样,如果教育管理部门能用感恩的心态看待这类学校,好办法多的是,郑州市二七区上述做法就是证明。
“自己做得再不好,也不能让他人去做”,教育管理部门在对待民工子弟学校上的这种扭曲心理,首先源于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大一统管理、容不得任何多元化思维这一长期弊端。他们习惯于整齐划一、方便高效的管理模式,对任何形式及规模的新事物和竞争对手都保持着戒心,生怕它们蚕食了自己的威严和权力触角;其次,民办学校的收费行为也让他们心里难受,总觉得那些钱应该落入自己的腰包;再次,民工子弟学校简陋甚至很丑陋,影响了城市的某个“创优”形象工程……在中央倡导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行均衡教育的大氛围中,郑州市二七区政府不但想明白了这个问题,而且找到了正确的民办教育管理思路,很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