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犹如一道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不仅因为他们为社会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更源于他们过硬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科学家的这种素质帮助人类突破了中世纪教会的思想禁锢,从而迈进了科学理性的新时代。但是,正当人类享受科学进步带来的无限乐趣的时候,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却笼罩在人们的心头——学术腐败,一个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幽灵,正游荡在我们的文明社会。
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大多数学者都是认认真真做人、勤勤恳恳研究学问的。但是也应该看到,社会转型期的商品大潮正不断冲击着神圣、庄严的学术殿堂,一些学者通过剽窃抄袭、弄虚作假等手段追逐名利,他们是知识分子的耻辱,更为社会所不容。这些人的行为严重损害了高校和学者的形象,如果听任其发展下去,将会污染学术环境,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社会发展和民族创造力的发挥。
对于各种形式的学术道德败坏问题,清教徒似的简单说教未免显得太苍白无力,而学术规章制度虽能起到一定的惩戒作用,但西方发达国家的反面经验已经证明,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学术腐败现象日趋严重是大环境造成的,打击学术腐败一定要标本兼治,除了上述措施以外,还要从根本上铲除学术腐败的土壤,营造一种严谨治学的社会氛围,使学术界这片净土保持应有的纯净。
遏制学术腐败,首先必须从道德入手。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常对南开学子讲,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把做人放在第一位。学风败坏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从根本上讲,它是一个道德问题。道德素养下降是学术腐败的温床,很难想象,一个在物质利益面前失去自我的人能甘于清贫,追求真理;一个在花花世界里心浮气躁的人能忍耐寂寞,献身科学。学者只有在物欲横流中做中流砥柱,不随波逐流,才能做真正的学问。面对伸手可及的名利诱惑,学者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用美好的理想与信念战胜内心的杂念和贪欲。做学问的寂寞旁人是无法了解的,但古人说得好,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做学问,要忍得住淡泊,要受得住寂寞。如果每位学者都能固守纯洁的精神家园,点点滴滴的积累和努力就会汇成一股清新的风气,荡涤学术界的污秽,起到激浊扬清的作用。
其次,应该增强学者献身科技、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21世纪,知识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学术界将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广大学者要置身于科教兴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之中,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以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有了恢弘的志气,就要用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决心去努力执行。做学问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有用心血和汗水才能培育出累累硕果。
要营造严谨治学的社会氛围,还应该引导学者在自己的事业中培养兴趣、发现美丽。只有美的欣赏者才能升华为美的追求者,如果学者总是困顿于乏味的工作和责任之中,对学问的追求又怎么可能达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呢?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在上世纪曾掀起了一场世界范围的绿色革命,可以说创造了世界上最美丽的事业。有人问他的工作原动力,他的答案出人意料:“我六岁时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简直是太美丽了,美丽得让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学农。”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最真实的表白。我想,对学者来说,学术就是他们的园地。不管园地有多大,园内种的是什么,只有发现了美的所在,他才能辛勤地耕耘,用心地创造。
《歌德谈话录》中有一段箴言:“美其实是一种本原现象,……,都是可以目睹的,它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但我认为,美不仅是一种本原现象,它还是一种精神力量。在我们燕大,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的美丽之花已经绽放,一大批严谨认真的教师正在用心血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他们的精神如同一缕轻风、一线阳光,吹去我们脸上的灰尘,化解我们心中的浮躁;他们的故事就像一个个理想酵母,不知道催发了多少年轻学子心中美丽的梦想。
青年学子们就像初夏的阳光,清新、灿烂,年轻的生命应该充满诚信、智慧与勤奋,让一切不合时宜的东西——欺骗、愚昧和庸俗远离我们的生活吧!燕园的美丽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勤奋和诚信去描绘,但愿燕大学子都能像燕鸣湖畔的翠柳一样,在最美的湖水上空翩翩挥舞碧绿的衣袖,折射出太阳最耀眼的一缕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