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已有了明显的大动作,所有这些改革措施都意味着我们已开始反思传统的教育制度,并开始重新理解学业评价的作用和手段。然而,许多学校冠上“素质教育”的标签,却执行着应试教育的套路,热捧的素质教育反倒成了学生的负担。究竟,素质教育是什么,许多读者发表了他们的看法。
李铁强罗湖笋岗小学副校长
素质教育这个词汇从专家的嘴里出来就生不逢时。它是在学生们深夜苦读,头悬梁锥刺股应付考试时降生的。这就让许多摸不着头脑的教育行内、行外的人们产生了误会,以为素质教育就是反“应试教育”的,就是学生不要学文化类的东西了,就是多开展些蹦蹦跳跳的活动而已。这样的误会,肯定会让人们心理过不去:学生不读书不学知识那还了得!于是乎,心里的不服气与表面上的“皇帝的新装”,造成了“落实素质教育,长期以来,人们的观念仍然没有改变”。口头上的素质教育,实际上的应试教育;领导来了的素质“应付教育”,领导走了紧赶慢追的应试教育;表面上热热闹闹的活动式素质教育。喊了几年的素质教育,除了小学升初中就近入学,在部分地区小学取消百分制这些似是而非的改变外,笔者还看不到有些什么本质变化。这样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害苦了孩子们,也害苦了老师们。
如何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让学生各种素质合理地充分地均衡发展。笔者在此也略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一是不提“素质教育”而应该更为准确地提“全面素质教育”。这种说法直接明了,便于让人理解,利于促进观念转变,避免使教育走向“应试教育”的反面,因而也避免形成形式主义的“素质教育”;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按照将来社会的需要,按照孩子们长大后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推动课程改革,科学作出各种素质的量的比例,规划出人才的宏观标准;三是在前二者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制订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效益、学校教师的教学成效的发展性的评判标准。只有从这三个基本需要出发,制定出人才标准和学校工作评价标准,才会明确教育的方向,指导教师采用合适的方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提出者的初衷。袁武宝安区读者
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其中一点就是学业评价方式的改革。传统教育中是单一的教师评价,而素质教育正在力图改变这种状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样化,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但是,教师在多主体评价实践和改革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这种评价的实效性很难评估,学生互评时往往注重成绩和等级,有时同学之间互不服气,评价成了“挑错”和“指责”;其次,有些家长不理解此种评价方式的改革,有的家长感觉教师在推卸责任,而教师感觉家长不负责任。我认为多主体评价是必要的,但在评价中可能要注意三点:第一,评价者要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和标准;第二,要分清楚哪些内容适合多主体评价,哪些内容不适合多主体评价;第三,在多主体评价,特别是学生互评中要淡化等级和分数,强调品评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