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的笑容、温暖的气质,这是上海台商子弟学校校长钟瑞丽给笔者的第一印象,而越和她接触,就越会感受到她身上浓浓的师者情怀。翻开钟瑞丽的个人履历,她的人生大部分时间是和教育打交道,她与教育事业相知相伴了30年。
随着赴大陆就业经商的台湾民众与日俱增,上海作为台商密度最高的城市,台商子女教育需求也呈不断上升趋势。一部分台胞希望子女尽快融入上海社会,选择当地学校就近读书,也有部分台商希望子女在上海能接受与台湾同步的教育,以保证其受教育的连贯性,方便日后回台湾继续学业。为了满足后者的教育需求,2005年,台湾知名教育家张培方先生创办了上海台商子弟学校,钟瑞丽成了这所学校的校长。
钟瑞丽之所以选择从教上海,源于她对两岸交流的关注。“我觉得现在两岸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分割了这么久,如今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广泛。在这一走向融合的过程中,我要用教育的方式来让两岸消除隔阂,走向共同繁荣,这是一个为人师者最大的光荣。”上海台商子弟学校开启了钟瑞丽人生中又一扇新的大门。
“身处上海,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融入上海,就是说我们既然学校在上海,那么我们的这些学生就有可能在本地发展,因此我们设计的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以及在老师的任用上也要融入本地;其次我们要考虑如何与国际接轨。”钟瑞丽说,“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会,我们的孩子未来的舞台是‘立足上海、胸怀世界’,所以我们在建构学生国际化能力方面需特别注意。学校在英语课程的设置方面加大了力度,同时也创造机会让学生和附近的国际学校交流,这对锻炼学生的国际观是大有裨益的。”钟瑞丽略一沉吟,又说:“当然对于要回到台湾的这部分学生,我们在教学上也是有所考虑的,那就是保持连贯性,让他们回去后能够衔接得上,这也是我们在这里建校的一个目标。”
多种形态的教育,让台商子弟学校的孩子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未来。而在钟瑞丽看来,认知学习和技能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情谊的学习对孩子来讲才是留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很多台商子女在大陆接受教育,也许只是三两年的时间,可是对他的影响将是一辈子的。如果有一天他回到台湾,和他的同伴分享他在大陆的这段经历,他可能会告诉他的同伴,亲临西安兵马俑,与古人站在同一个历史舞台上的那种心灵的震撼和在台北看兵马俑展是截然不同的。那种气势经过他们之间的分享肯定会产生一些效力,这种学习就是情谊上的学习。”钟瑞丽笑着说,“人和人之间有关系紧张是因为彼此可能立场不同,而又认识不够,一旦彼此有足够的了解和认知,防卫心自然也就降低了,两岸融合同样也需要对彼此的认知来化解。”
启发思维 拓展视野
当然,对于钟瑞丽来说,让两岸年轻一代通过文化的交融彼此了解,要克服很多困难。相对于其他学校而言,这些困难有共性,也有特殊性。两岸对于一些历史、地理的概念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尤其是台湾的教材和大陆的教材对于同一个问题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这对于身处上海又要以台湾教材为依据的台商子女来说确实面临着困惑。
钟瑞丽认为,“我们的教育理念不能让孩子死守着一种意识形态,必须让他们对现状有所了解。让他们知道,对于这个问题台湾是怎样认知的,大陆是怎样认知的,目前这种现状还无法解决,未来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可能会发生变化。这是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所采取的一种弹性的处理方式,这种方式对孩子的发展才是最好的。另外,在陈述事实的同时,我们也会利用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孩子们到实地去了解。比如说我们六年级的孩子,他们毕业了,我们会组织他们到南京、到无锡,让他们到历史的发生地去寻找答案。”
除了应对两岸在认知上的差异外,钟瑞丽还要面对和其他学校一样共有的压力。那就是身处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家长对学校的期待也会相应的增加。身为一校之长,钟瑞丽深知肩上的责任,“用什么样的方式培育怎样的人?是不是可以让孩子们成为未来全球所需要的人?”这是她常常思考的问题。钟瑞丽感到她肩上的那副担子很重,需要和她的老师们并肩作战,共创未来。
求同存异,共创未来
台商子弟学校的老师来自多个地方。班主任来自台湾,教课的老师则来自上海本地和其他国家。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环境的老师,在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上存有很大的差异,如何让大家“求同存异、共创未来”是摆在钟瑞丽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在钟瑞丽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张圆桌,圆桌上铺着一块柔软的桌布,这是她和老师们共进下午茶的地方。通常是在温暖的午后,阳光暖暖地照进屋内,老师们围在圆桌边上,每人一杯咖啡,边喝咖啡,边聊天,这种亲切的聊天方式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在交谈中,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老师看到了彼此的差异,更了解到对方的长处,谈笑中,误解少了,谅解多了,不知不觉中,大家的手拉到了一起。
在台商子弟学校工作已两年多了。钟瑞丽说,自己是一个不愿意去规划未来的人,在美国念书的时候,她的教授问她:“瑞丽,你今天博士资格考过了,你谈谈看,未来有什么想法。”钟瑞丽回答:“三四年前如果我一直在想要拿到这个博士学位,那我可能就走不下去了,因为那是一个相当远的目标。对于人生的漫漫旅途来说,我只求活在当下,走好脚下每一步。”而今天,摆在她眼前的又是一个远程目标,但是她依然力求做好眼前的事情,写好每天的报告,上好每一天的课。
虽然目标远大,但却步履淡定。这是钟瑞丽一直以来的个性。正如钟瑞丽最初的理想并不是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曾经想象自己优雅地端坐在钢琴前,让人生顺着那美妙的音符缓缓地滑动。但生活常常不是按照预设的轨道前行,当某一个机遇突然来临时,你预设好的乐章戛然而止,是续写还是另谱一曲?钟瑞丽选择了后者,她成为了一名教育工作者。这不是一条她所预设的路,但是在这条路上,她心中一直有一个信念——用教育共襄盛举!她相信,只要信念坚定,步履踏实,那一天就不会太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