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也是就促进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向全党全社会发出的新的号召,体现了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迫切要求。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完全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国内外的大形势、大格局所决定的。综观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地把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列为优先发展的领域,作为国家级战略政策加以部署,以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谋求国际竞争的有利位置。而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显著进步,均与同期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密切相关。正是由于我国抓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机遇,在全国98%人口所在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近60%和22%,每年有近500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和400多万大学生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根本上改变了我国新增劳动力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的局面,才使我国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群体在国际上极富竞争力,才使我国有条件启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征程,才使我国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并朝着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进军。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需要我们全面分析我国人力资源的现有基础和未来可能的优势。我国的2.6亿在校学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受教育人口群,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的教育发展,特别是世纪之交成功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两大跨越,为提高国民素质作出了重大贡献。从劳动力供给总量来看,我国初中以上文化的劳动力规模占世界第一,受过高等教育从业人员总数占世界第二,人力资源在国际竞争中体现了“质优价廉”的比较优势。从国际可比指标来看,我国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然而大中小学入学率已经大致相当于3000美元国家的平均水平,初步显示了教育发展水平略好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态势。我国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达到8.5年,略高于世界同期平均水平,已从一个人口大国逐渐成为人力资源大国,其人力资源开发综合程度也大约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力资源的数量优势开始显现。今后,我们要着力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质量,改进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力争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源的质量优势,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需求,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需要我们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促使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不断创新,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多年来,我国的高等学校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整个教育系统的创新和服务能力也在显著增强。从创新型国家的布局部署来看,当前的重点是进一步牢固地确定高等学校作为基础研究领域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领域的重要方面军、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强大生力军的位置。今后,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应当利用人才密集、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主动探索与产业、企业、科研院所多方面、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在自主创新的中上游发挥出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并加快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继续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我国尽快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出更为突出的贡献。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令世人瞩目,根本上是依靠政府、社会、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甚至一度采取超常规发展方式所取得的。可以预见,今后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难度更大,需要更多的物质条件支持,需要更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而且,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一向同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传统、科技进步等方面因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环境条件将不断变化,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势必更高。因此,我们不仅要正确认识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更要充分估计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只有始终立足基本国情实际,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地把握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才能让我国的教育事业切实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重要历史使命。(张力: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