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上,养育婴幼儿是母亲或女性的天职,但研究却发现,男性主要教养人由于使用的语言更为规范、完整,在促进婴幼儿语言发展、大脑发育方面比女性更有作用。
日前,由上海市教委组织,联合8个区县政府部门和众多科研院所、高校、医疗卫生部门共同参与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0至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经过5年研究于今年6月正式结题。这项多学科、跨领域协作攻关,将带来0至3岁早教哪些突破性的理念与思考?记者为此进行了走访。
早教价值需重新认识
“人才兴国、早教奠基”,课题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民生告诉记者,0至3岁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教育时期,早期教育的缺失将终身难以补偿,“我们应尽快把素质教育的视线正确地延长到儿童出生的那一刻”。
据张民生介绍,早期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直接受到了脑与认知科学的影响。过去人们认为,3岁前的经验对以后发展不会产生影响,而通过脑科学的研究显示,早期经验不仅影响大脑的“构思”,而且影响成人后能力的性质和程度;过去人们认为,婴幼儿的大脑明显缺乏主动性,但研究却发现,婴幼儿大脑比成人的大脑更活跃。
“婴幼儿的潜能远比我们所认识的要大得多。”作为一名4岁孩子的爷爷,张民生对此深有感触,“0至3岁是儿童身体、感情、社会、动作和认知能力发展最快的阶段,正确的早期教育不仅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对其今后的人格形成和心理成长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些孩子在上学后表现出了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读写能力弱等问题。调查显示,出现学习障碍的学生中,出生时有难产等高危因素的孩子占到了两成。“早期的医教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这部分孩子的生命质量。”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教学院院长方明俊说。
无独有偶,据澳洲最新早期教育研究显示,接受优质学前教育的儿童比未接受的儿童明显表现出学业成就高、就业率与经济收入高、犯罪率低、家庭关系和睦、吸毒率低的特点。
而美国一项长达40年的早期教育研究也发现,学前阶段不仅是投资获益最多的教育阶段,而且投资年龄越小,回报越多。
早教误区应慎重对待
“高质量的早期教育方案,不应是人为地‘拔苗助长’,而应是顺应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有效促进。”
课题组副组长、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副所长胡育告诉记者,在主课题的基础上,此次上海还在婴幼儿语言发展、动作发展、社会性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重新厘清了早期教育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几大误区。
“相比过早的识字和智力训练,父母早期给孩子创造的语言环境对后者才具有巨大而持久的影响”,青浦区的研究报告显示,和成人的语言交流是婴幼儿获得语言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其中,影响婴幼儿语言发展的直接因素,并不是主要教养人的文化程度与职业,而是教养人与婴幼儿交往的时间、交流方式和质量。因而专家建议,0至3岁婴幼儿的主要教养人每天至少和婴幼儿有质量地对话交流1小时,父亲更应积极地参与到交流对话中。
而家长的学历与教育孩子的水平也并不一定成正比。徐汇区的研究显示,虽然高学历家长有着观念新、愿意为孩子的发展投入较大的物力等显著优势,但他们往往重要求、轻交流,重智商发展、轻心理感受,让孩子过早地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较少地考虑孩子的兴趣、需求及内心感受。
此外,普陀区的研究显示,在观察力强、注意力集中、兴趣广泛、生长发育好的孩子中,爬行好的孩子占到了一大半。专家指出,随着城市的高层住宅越来越多,宝宝活动的空间也越来越少了,当孩子学会走路后,孩子们就不愿意再爬行了,因而家长和教师应特别重视加强孩子的爬行训练,并通过游戏等形式促进孩子爬行能力的提高。
早教事业靠政府推动
课题组在长宁、虹口、杨浦3个区的13个街道进行的694名婴幼儿母亲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家长不能做到对孩子科学地早期关心发展;而徐汇区0至3岁婴幼儿家长科学育儿需求调查显示,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的“早教机构”,更多的家长表现出了无所适从……如何扩大0至3岁儿童及家长受教育的普及率,满足家长科学育儿的要求,是摆在政府面前迫在眉睫的重大命题。
在我国,21世纪初,0至3岁儿童早期教育工作开始进入国家决策,“但从实际工作状况看,早期教育还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未纳入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专业指导力量薄弱等问题”,张民生认为,这些问题在对我国早期教育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上海的经验看,课题研究的5年也带动了区域早教的蓬勃发展。据悉,至2007年4月,上海19个区县都建立了早教指导中心,下设412个指导站;0至3岁婴幼儿家长接受指导服务普及率已达到了90%,使25万个0至3岁婴幼儿家庭直接受益。目前,在政府劳动部门的支持下,上海市职业培训与指导中心已经推出了第一批“育婴师”职业标准和考核标准,一项新的、专门辅助家庭完成科学育儿工作的职业已在上海出现。
课题组建议:政府应尽快制定0至6岁学前教育法规,依法保障每个婴幼儿、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婴幼儿接受早期教养和服务的基本权利;将0至3岁早期教养工作纳入0至18岁基础教育工作体系;将幼教师资培养和职后培训课程内容拓展到0至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养;并重视学前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本报记者 计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