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企业需要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一方面是大学生难找实习单位
代表委员解开大学生实习“千千结”
不久前,济南某高校因为在济实习单位偏少,便采取“抓阄”的办法决定谁去外地实习,将大学生实习难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
一方面是企业需要有实践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大学生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却得不到企业单位的支持。这对矛盾如何解决?代表委员对此作了详细剖析。
学生实习卡在哪里?
“这方面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实践性强的理工类专业。”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高玉葆说。
高玉葆分析,近些年来,随着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大学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到校外实习,一方面,由于高校自身可支配的资源十分有限,政府投入在短时间内又很难跟得上,致使新的实习基地无力建设,原有的基地也都难以为继;另一方面,过去可以接收本科生实习的一些国有企业,或者由于负担较重,或者由于效益较低,基本上无力接收数目不断增加的高校学生前去实习,而那些效益较好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又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往往把接收高校学生实习看成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连少量的学生都不愿意接收。
全国政协委员刘积仁有着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和东北大学副校长的双重身份。站在企业的角度,他道出了一些企业的苦衷:“如果大学生在学校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对企业来说就会变成一个负担。企业如果不是为了招聘新员工,只是接纳几百人或几千人到企业实习,必然要有人管理,要耗费企业资源,加大运营成本。”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也对此表示理解。他认为,目前这在实际教学中越来越困难,主要原因是在现有市场机制条件下,没有机制来保障,企业也就没有积极性承担教学需求。
正是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大学生实习显得越来越难。
企业应有长远发展眼光
大学生实习难带来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不利因素甚至会传递到长期在本科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教师中去,对他们的科技创新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对此,蔡达峰强调说,不论大学生实习卡在哪里,“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定要在应用过程中得到提高。”
“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情况下,要提高科技竞争力,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从源头上来讲,就是要真正把知识和人才放到核心位置。”蔡达峰认为,从这个意义讲,真正一流的企业,是希望大学生去实习的,因为他们有人才建设的任务。
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年到4年,而日本的数据是30年。“这与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储备有关。”蔡达峰说,“要建立一种机制,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强化对企业知识含量的考量,让企业更加重视人才,也更愿意花大力气参与培养人才。”
从上海某高校软件学院今年一月以来发布的实习信息来看,欢迎实习生的企业绝大部分是国际500强外企。“真正一流的企业是非常欢迎实习生的,国外许多优秀的企业还建立了实习生制度,并对实习生提供报酬。”蔡达峰希望国内的企业更多地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全国人大代表侯自新也赞同这个观点:“实习这个问题不是教育一个部门能解决的,学校自身要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同时还需要社会支持。”他希望更多的企业有长远眼光,从实际出发,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的功能。
解开学生实习难的“死结”
不管解决起来有多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毕竟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玉葆认为,高校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校外实践这个重要环节。
为此高玉葆建议,教育部和财政部在实施高教“质量工程”过程中,应将“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进一步具体化,明确本科教育实践环节应当包括理工科实习基地建设和文科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等任务,并鼓励高校与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联合建设理工类专业实习基地和文科社会实践基地,从“质量工程”建设经费中拿出一定比例以立项方式择优支持一批高校进行基地建设,或用于补偿参加基地建设并有突出表现的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
为解决这一难题,刘积仁也作了积极探索。东软集团今年要投资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实习基地,要求跟东软集团联合培养的学生都要到实习基地实习,公司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人员专门到基地培训。为了配合实习,学校对课程进行集中压缩,增加学科的交叉,把学习时间缩短,使得办学效率大大提高,保证学生在充分学习后,能有一年的实习时间。
蔡达峰讲了他们自己的例子。复旦大学有一个产学合作中心,联系了90多家企业。当这些企业有相关的实习需求时,就会及时告知该中心,该中心根据具体要求,再找到相关专业的学生。这样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学校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企业知道到哪里请人。
“这由社会力量来做会比较好,比如一些基金会等非政府机构,致力于企业和学校间的信息沟通,就可将企业项目需求和大学实习需求结合起来。”蔡达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