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即高级工商管理硕士,以高昂的学费和学员多为政界、商界高层而著称,普通民众则通常遥不可及。近日,随着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王石“外遇门”的出现,EMBA教育再度引起关注。到底谁在花高昂的学费读EMBA?从早期仅有长江商学院、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等少数院校开展EMBA教育,到现在EMBA教育遍地开花,这股热潮是否应该降温?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毋庸置疑,社会需要精英教育,但精英教育一旦变成“人脉教育”,学习的味道就变了。
一辩:只有企业家才需要读EMBA?
正方:全球化商业案例,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于方辉(浙江某民营企业董事长):我去年报名了浙江大学的EMBA项目,现在已经开始正常学习了,应该说是受益匪浅。EMBA课程中一些全球化视野下的商业经营案例,可以帮助我提升整个企业的管理运行水平。
在课程中,来自美国、欧洲的经济管理学专家、教授会给我们分析次贷危机,分析中国企业在全球进出口贸易中的机遇和风险,其中结合的大量案例,其实很多就是自己身边的故事,听起来非常受用。而一些企业管理课程中的道德哲学,更是给我们这些成长型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反方:任何行业都需要管理艺术
杨清(文化杂志编辑):我不认为只有企业家才需要去读EMBA。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整个国家都在融入全球一体化中。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任何行业都在和国际接轨,这些行业都需要管理艺术。
以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为例,它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理解新兴市场,既懂得企业管理实践,又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商界、政界人才。这里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赚钱,而是提升管理、文化交流等全方位的素质。据我所知,一些媒体的采编人员和文艺界人士都在读EMBA,绝不仅仅是企业老板。
二辩:学费几十万,就为搭人脉?
正方:同学大大拓宽生意门路
蔡加明(民营建筑工程公司董事长):最近五年来公司业务一直很忙,但还是挤出时间去读了一所名校的EMBA,学费40多万元。不为别的,就是希望能在学习中结交一些同学,他们都是我的人脉资源,会大大拓宽我生意的门路。
我们班一共70名学生,除了30多位公司老总,还有近10位政府官员,甚至还有我所在市的副市长。那段时间,几乎所有课余时间都是大家互相请吃饭。尤其是那几位官员,更是被“众星拱月”。很庆幸,我和那位副市长成为了“老同学”,现在一直有联系,好几个工程项目也得到了支持。据说他近期还会被提拔,这当然对我以后的生意还会大有帮助。
据说现在长江商学院EMBA学费已经接近70万了,我觉得报名肯定照样火爆。读EMBA,其实就是在读“人脉”。
反方:读EMBA,学识收获远大于关系积累
刘方和(化名,清华大学教授):这几年社会上一直对EMBA有一种误解,认为读这个的都是大老板,它们都是来混关系的。其实不是,很多企业家结课后都对我们坦言,学识、经验上的收获远大于关系的积累。
在EMBA的教学中,我们会更突出案例和实际操作的重要性。计算机模拟、小组讨论、专家研讨等多种教学模式都会进行。我们还会组织学生考察地方经济、参观典型企业,甚至有机会和知名企业家、政府人士进行对话。这样,学生能牢固理解教材上的内容,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习心得。整个课程下来,学生的收获是非常大的。
三辩:应该适当控制EMBA招生?
正方:招生膨胀降低人才培养质量
刘若谦(教育杂志编辑):自从2002年国务院批准北京大学等院校开展EMBA教育以来,越来越多高校加入了分享这块大蛋糕的队伍。招生规模不断膨胀,我担忧这将降低EMBA的人才培养质量。
以国内著名的某商学院为例,该院EMBA2013年春季班一共招生325人,秋季班一共招生260人。按照每人70万元学费计算,总收入就超过4亿。蛋糕如此肥美,难怪各高校趋之若鹜。招生膨胀下,每个班级的人数越来越多,以圆桌交流、案例分析讨论、参观学习为特色的EMBA教育很容易沦为普通研究生课堂教育,老师上课“一炒大锅饭”了事。长此以往,我们如何能信任以此培养出的中国高级工商管理人才和他们的企业?
反方:快速成长的中国经济需要更多高级管理人才
徐峰(化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很多人说中国的EMBA教育已经供过于求,我不这么认为。作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经济仍然需要更多高级管理人才,可以说缺口非常大。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扩大EMBA教育的培养覆盖面。
当然扩大招生的前提是必须要保证EMBA教育的质量。目前在一些高校确实出现了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国家应该出台一个相应的教学规范制度,来确保EMBA教育的水平。同时,我国的EMBA教育师资力量也存在着瓶颈,既需要引进海外优秀专家,也要通过高校培养优质的本土教师力量。
专家观点
严格人才培养标准 警惕大学成为“学店”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一直以来,我国的EMBA教育,被很多人质疑为“花钱买文凭”,以及“花钱发展人脉资源”。上EMBA,是否能获得货真价实的教育,似乎从来不是学员们关心的重点。学员们关心的是,学完是否可以获得名校的文凭,为自己“贴金”,以及这一平台都汇聚了哪些有来头的人物。而针对学员们的需求,大学也大胆地开拓,从以前宣称有多少企业董事长、总裁,到开设“后EMBA班”,限定学员所在企业的规模、产值。“卖点”不在于会有多少大师授课,而在于为亿万企业的高管建立俱乐部。
如果单从“市场”角度看,社会有需求,大学也就可以开设相关的教育,满足这样的需求。可是,大学开设这样的教育,必须有两个基本前提:其一,招生必须符合学校培养人才的教育标准,不能因存在社会需求,而降低招生门槛;其二,培养过程必须严格执行学校的教育要求和学术要求,不能没有达到培养标准,而授予学生学历文凭或学位,这会整体败坏学校风气,把学校变为“学店”。
如果不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回归教育本位和学术本位管理,大学只会在功利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不再追求成为社会的灯塔,而仅仅成为利益交换的平台。
众说纷纭
像管高招一样管住EMBA招生
林氏手记:从MBA到EMBA,大学赚钱太疯狂。不断扩招很容易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各种花边新闻更是瓦解着EMBA的信誉。有关部门应该像管住高招一样管住EMBA招生,确保一流的教育用在一流的有需要的人身上。
创业家杂志:某楼盘开发商在东部某大学读EMBA时,把其中一个楼盘中的36套房子卖给了同学;很多人都看好的是EMBA班的人脉,而这是建立在数额不菲的学费基础上,目前EMBA班的学费大致都在十几万元至60万元间。
王统春:英雄莫问出处,很多EMBA学员未必接受过良好的本科教育,而EMBA教育成了其学历镀金的最好方式。胡润的富人榜,许多富人不愿透露自己的学历。如今这些人往往名片上也印着“EMBA”的头衔,就好像老外喜欢印上“博士”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