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
——第十六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发言摘登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
北京大学
近年来,北京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和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不断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始终坚持将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学校党建工作首要位置,不断提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水平
北京大学党委十分注重思想理论建设。在学习机制上,大力推进理论学习和研究工作制度化。在学习内容上,重点学习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形成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学校党委将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学习方式上,一方面,注重发挥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综合实力雄厚的多学科优势,从多方面开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另一方面,通过主题党日和主题团日,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党的创新理论和教育方针深入人心。
切实抓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三进”工作,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主渠道功能
2004年以来,北京大学党委认真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新的课程要求,把“两课”改革实施方案纳入到“985”计划和“211”工程中,从资金、人力和科研条件等各方面为“两课”改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在具体做法上,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契机,积极组织和参与编写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材体系。二是加大力度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把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为大学生释疑解惑的源头活水。三是高度重视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不断加强对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引进和培养。四是继续深入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方式方法。采取教学组的组合方式、专题讲座式的授课办法、多种多样的教学环节、多媒体教学的技术手段、宽严结合的考核方法、全年滚动的排课方式、学生自由的选课办法以及课程主持人、课堂主管教师、主讲教师和助教“四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等八个方面的新举措,进行“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网上交流”的教学试验,对“两课”教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了“两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努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教育大格局,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一是大力发扬北京大学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引导学生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与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高度认同感自觉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个人价值实现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自觉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党在高知识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二是大力扶持学生理论社团建设,发挥学生社团有利于学生自发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优势。目前,北大学生社团已有250余家,登记参加社团活动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达到30000人次,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织平台。其中青年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会、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等一大批优秀的学生理论社团,以文化节、讲座、读书会、研讨会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播践行马克思主义,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三是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团委和学生会的作用,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高尚情操、优良品德和严谨学风的教育,培养他们追求真理、追求卓越、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精神。
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动实践的说服力和感召力,积极探索面向社会的实践育人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光辉成就和美好前景为我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北京大学历来重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大规模开展学生社会实践的高校,至今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已经达到5万多人次,足迹遍布祖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北大学生拓展自身素质的重要渠道和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北京大学党委在继续坚持实践育人传统经验做法的同时,一方面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重要机遇,将奥运志愿者工作作为一个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课堂;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
实践证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不仅能够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全面提升。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江苏省委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下,我们以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不断创新工作机制、评价体系和活动方式,为推动全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我们提出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强化党组织的责任,取得了初步成效。
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院系党组织的积极作用
一是明确内涵、建章立制。实行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根本目的是推进党政集体领导、分工合作。为保证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落到实处,我们探索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和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党委(总支)会议制度、院(系)务会议制度。三个会议制度分别从职能定位、参会人员、议事范围、管理职责、决策程序、决议执行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凡院系工作中的“三重一大”事项,必须经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策。
二是夯实基础、配强班子。我们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院系党组织设置。合理设置党支部,规模适当划小,数量适当增加,努力做到教职工党支部与行政、教学、科研组织对应设置,研究生党支部与专业方向、学科团队对应设置,高年级本科生党支部建在班上,确保党的工作全覆盖。各高校通过公开选拔、交流轮岗、岗位培训等,选好配强院系党组织领导班子,提高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使党的工作能够真正有机、有效地渗透、结合到院系的各项工作中去。
三是分类指导、推动落实。针对全省120所高校党建工作实际,我们坚持分类指导、重点培训,推动党政共同负责制的均衡发展。对于党建工作基础较好的学校,着重抓好全面贯彻、规范操作、创新思路;对于党建基础一般的高校,着重抓好提高认识、逐步做到集体领导、共同负责;对于党建基础比较薄弱的高校,着重抓好合理设置组织、配备必需人选、充分发挥作用。我们还以院系党政负责同志为重点进行专题培训,自2004年至今,共培训了千余名院系干部。通过分类指导抓落实、突出重点抓培训,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得到了全省高校广泛认同,发挥了积极作用。
创新评价体系,全面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近年来,我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为抓手,明确考核内容,突出考核重点,坚持以考促建,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不断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
一是制定标准、明确内容。2003年,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需要,决定开展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并制定了《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基本标准》,将高校党建工作分为学校党委建设、院(系)党组织建设、党支部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发展工作、党校工作等5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和37项测评要素,基本上覆盖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各个方面,为考核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严格考核、以考促建。在学校党委提出考核申请的基础上,我们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考核组进校考核。考核组针对考核内容,依据考核标准,严格考核程序,通过听取汇报、查阅文档、现场查看、问卷调查、座谈讨论、个别访谈、综合评议等七种方式,对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束时当场反馈意见,肯定成绩和经验,指出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全省高校普遍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考核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部门和院系党组织贯彻落实,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四级”基层党组织建设考核工作机制,对照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逐项自查自改,形成自己的特色做法和好的经验,真正做到“以考促改、以考促建、重在建设、服务中心”。
三是积极整改、务求实效。通过考核,找出问题、抓好整改、提高水平,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考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高校党委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考核组提出的整改意见,认真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方案,提出整改措施,切实加以整改,提高工作水平。我省45所本科高校党建考核已基本结束,考核优秀率达96%。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于近期开展本科高校党建考核“回头看”,一看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整改,二看特色工作是否得到保持和拓展,三看党建工作责任制是否真正落实到位。
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
一是创新组织工作制度。近年来,我省贯彻教育部党组和省委要求,紧密结合高校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
二是创新党员教育方式。既坚持运用讲座、党课、报告会等行之有效的集中教育方式,又注意从党员实际出发,通过交流讨论、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经常教育,还积极探索构建“红色网站”、推进党建工作“进公寓、进社团、进社区”等新的途径。我们每年组织评选“党建创新奖”60个、“最佳党日活动”100个,鼓励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富有实效的组织活动,构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新体系。
三是创新服务群众载体。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机制,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要求,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全省各高校普遍建立了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调查研究制度、定期向群众通报制度等,以制度规范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牢固树立“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深入开展“三走进三服务”、党员示范岗、党员志愿者、党员公开承诺等主题教育活动,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搭建平台。每年有计划地选派1000名年轻党员到基层和艰苦地区、艰苦岗位锻炼。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政教育全程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牢牢把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方针,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强化党组织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思想教育优势,使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青年学生所认同、接受,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在工作中我们主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首先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课05方案实施之际,党委书记参与集体备课,校长登台讲授第一课,极大激发了学生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进行自我修养的热情。05方案教学改革调查显示,优质课堂率及学生非常满意课堂均达到100%。其次是注重在专业课中渗透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已开展多年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着重将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纳入课程建设范畴,并在人文讲座中突出信仰信念、民族精神、荣辱观等主题,在“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中突出创新的时代精神。
二是以党校教育为纽带。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培训工作形成了四个层次:一层是依托分党校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主要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知识教育;二层是学校党校举办的预备党员培训班,重点开展增强党员意识、增强党性修养的教育;三层是学生党员骨干培训班,通过邀请大师级学者授课、开展户外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党员精英并形成良好的辐射效应;四层是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侧重进行党务实务培训。
三是以校园政治文化为载体。成立民族精神研究院,开展了“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大规模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和营养,编辑出版了全国首套《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读本》,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强化党组织服务功能,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追随者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我校党委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着力点。主要抓住组织建设的三个方面:
一是完善基层组织设置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业期望。校党委要求党支部应尽可能与行政、教学、科研、学生班级等实体对应设置,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形成合力。
二是创新工作载体,着眼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广泛开展师生支部共建活动,指导学生党支部制定工作计划,联系入党积极分子,与“三困”(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惑)学生结对子。号召全校各级党组织扎实开展“思想帮扶”、“业务帮扶”、“经济帮扶”;开展“党员责任田”、“党员一帮一”等活动。
三是推行支部建在班上,致力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近两年,我校学生支部建在班上的比例达到65%以上,本科三年级以上学生党支部基本建在班上,增强了党组织在学生班级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使加大发展力度、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成为可能。支部建在班上,还有力地推动了班风、学风建设,在评比标准未变、我校近几年招生规模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校优良学风班由2002年的89个增加到2006年的272个。
推动大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是高校党组织的重要历史责任,同时也是开展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落脚点。重点是抓好三个结合:一是将远大理想与基础道德相结合,引导学生大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如针对当前社会公德在某种程度缺失的状况,依托学生党支部开展了“公德长征”活动,在大学生中大力推行公民道德教育。通过“文明修身工程”、“践行责任工程”、“温馨提示工程”,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二是将共同理想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校党委高度重视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制定教学大纲,并规定学时和学分。三是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时代精神。学校坚持把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从2004年开始,我校初步构建起三级创业教育体系。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政教育全程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牢牢把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方针,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强化党组织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思想教育优势,使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青年学生所认同、接受,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在工作中我们主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首先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课05方案实施之际,党委书记参与集体备课,校长登台讲授第一课,极大激发了学生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进行自我修养的热情。05方案教学改革调查显示,优质课堂率及学生非常满意课堂均达到100%。其次是注重在专业课中渗透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已开展多年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着重将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纳入课程建设范畴,并在人文讲座中突出信仰信念、民族精神、荣辱观等主题,在“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中突出创新的时代精神。
二是以党校教育为纽带。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培训工作形成了四个层次:一层是依托分党校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主要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知识教育;二层是学校党校举办的预备党员培训班,重点开展增强党员意识、增强党性修养的教育;三层是学生党员骨干培训班,通过邀请大师级学者授课、开展户外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党员精英并形成良好的辐射效应;四层是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侧重进行党务实务培训。
三是以校园政治文化为载体。成立民族精神研究院,开展了“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大规模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和营养,编辑出版了全国首套《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读本》,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强化党组织服务功能,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追随者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我校党委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着力点。主要抓住组织建设的三个方面:
一是完善基层组织设置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业期望。校党委要求党支部应尽可能与行政、教学、科研、学生班级等实体对应设置,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形成合力。
二是创新工作载体,着眼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广泛开展师生支部共建活动,指导学生党支部制定工作计划,联系入党积极分子,与“三困”(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惑)学生结对子。号召全校各级党组织扎实开展“思想帮扶”、“业务帮扶”、“经济帮扶”;开展“党员责任田”、“党员一帮一”等活动。
三是推行支部建在班上,致力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近两年,我校学生支部建在班上的比例达到65%以上,本科三年级以上学生党支部基本建在班上,增强了党组织在学生班级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使加大发展力度、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成为可能。支部建在班上,还有力地推动了班风、学风建设,在评比标准未变、我校近几年招生规模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校优良学风班由2002年的89个增加到2006年的272个。
推动大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是高校党组织的重要历史责任,同时也是开展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落脚点。重点是抓好三个结合:一是将远大理想与基础道德相结合,引导学生大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如针对当前社会公德在某种程度缺失的状况,依托学生党支部开展了“公德长征”活动,在大学生中大力推行公民道德教育。通过“文明修身工程”、“践行责任工程”、“温馨提示工程”,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二是将共同理想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校党委高度重视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制定教学大纲,并规定学时和学分。三是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时代精神。学校坚持把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从2004年开始,我校初步构建起三级创业教育体系。
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坚持抓班子带队伍,以创建好班子活动为抓手,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一是抓思想建设,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抓作风建设,密切党员领导干部与师生员工的联系。三是抓能力建设,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四是抓制度建设,建立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以党员示范岗建设为载体,加强党员教师队伍建设
为加强党员教师队伍建设,真正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我院党委在广大党员教师中深入开展“党员示范岗”建设活动。一是每一位党员教师都在自己的工作台上放置一面小党旗,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二是把教师党支部建在专业教学团队上。党委根据不同专业之间的关联度,把分布在92个不同专业的教师,按照专业群组成26个专业教学团队,成立了26个教师党支部。三是根据学院发展不同时期的新要求,近年来先后在党员教师中开展了“师德风范树一面旗帜,教学业务创一块牌子,行为规范做一个样子”、“崇教厚德,为人师表”、“夯实内涵建示范,二次创业立新功”等主题实践活动。四是开展“我身边的共产党员和支部书记大家谈”活动,挖掘自己身边党员教师的先进事迹,树立先进典型,让一大批可敬可学的优秀党员教师脱颖而出。
“党员示范岗”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各项事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我院20位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负责人中有16位是党员,占80%;实现我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的课题主持人周光平和窦志铭教授都是党员;在25门国家精品课程中,有19门课程的主持人是党员,占76%;在学院历届评出的23名金牌教师中,有18名是党员,占78.3%。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重点,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
截至目前,我院共有学生党员1080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5%。针对学制较短、生源综合素质相对较差的校情和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深圳市的特点,我院党委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办学特色,以社会实践为重点,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一是深入开展“学生党员街道挂职,共建和谐文明社区”主题实践活动,与街道社区合作,共同建设街道青年中心、社区学院和大学生志愿服务队。自2004年以来,我院先后选派238名学生党员挂职街道,任社区工作站站长助理等职,继而带动207名入党积极分子挂职街道,并带动万余名学生走进街道社区开展经常性社会实践活动,使一大批优秀入党积极分子在挂职共建中脱颖而出,实现了自己入党的愿望。据统计,我院参与街道挂职的207名入党积极分子中,100%在毕业前加入了党组织。二是选派优秀学生党员利用寒暑假走进农村,到广东德庆县、和平县等地农村任村官,到湖南新晃、贵州惠水等地农村开展“三支一扶”活动。三是组织学生党员利用寒暑假走进陕西延安、湖南韶山、江西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四是开展学生党员挂牌上课、学生党员示范公寓评比和党员“三个一”活动(一个党员带动一个积极要求进步的同学、带动一个后进学生的转化、带动一个后进学生宿舍的改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五是选拔优秀学生党员担任助理辅导员、助理班主任、朋辈辅导员等,让他们在参与校务管理和服务同学中受教育、长才干。
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党员受到了严格的党性锻炼,提高了党员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树立良好校风学风的楷模,大大提高了党组织在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我院每年评选的“学习标 |